王福祥 孙江燕:衣带渐宽终不悔 执手创业梦相随

作者: 时间:2022-11-12 点击数:

IMG_256

在化大优秀校友展示墙上,有一对伉俪校友跃然上榜,无机化工7725班王福祥,有机化工7728班孙江燕。他们都是恢复高考化大录取的第一届大学生。

王福祥,沈阳化工大学无机化工1977级校友。现任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阳化工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孙江燕,沈阳化工大学有机化工1977级校友。现任上海燕归来健康科技集团董事长,沈阳化工大学创新创业导师。

校园学习生活掠影

王福祥和孙江燕都来自辽宁省辽阳市,是老乡加同学。入学前,王福祥是辽阳县首山中学团委书记。孙江燕是兰家区兰家乡马家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大队妇女副主任。1977年,孙江燕被抽调到兰家区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蹲点扶贫在偏远的山区水泉乡水泉大队。

对于高考孙江燕记忆如新。19771021日,工作队所在水泉大队广播喇叭里传来《中共中央关于恢复高考的决定》的通知。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听过播报后,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手捧着饭碗傻傻地站在原地很长一段时间。原本对上大学不抱任何幻想的她看到了希望,但也很纠结,在三秋会战大忙季节请假参加高考,可能会影响她的政治前途,如果考不上,后果不堪设想。经过反复斗争,她决定宁可放弃可能到区政府工作的机会也要参加高考,上大学是她一生的梦想。经过多次与工作队领导沟通,她终于被允许请假回大队办理报考手续。1120日开始备考,121日至2日参加考试。高考前没学过解析几何,没学过英语,也没有时间参加系统补习的她,完全凭着昔日学习功底匆忙上阵应考。当数学卷里的解析几何题看不懂时,孙江燕泄气了,想要放弃下午的语文考试。幸亏监考老师鼓励她,说她是全考场答题最多的考生,硬把她推到了考场完成了下午语文考试。结果,她在兰家区8000多考生中名列前茅。

19784月下旬,她比正常入学的同学晚半个多月到抚顺化工学院报到。当时校园的生源有工农兵学员,有首届高考录取的新生,有穿着军装的军人,也有拉家带口的老高三,有拿工资上学的,更有完全靠助学金苦读的穷学生。那时的校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给同学上课。同学们更是学习热情高涨,就像久旱的禾苗遇到甘霖。那时,学生宿舍是教室临时改造的,20多人住一个房间,早晨却没有一个人睡懒觉。大家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到校园里小路上,到宿舍的屋顶阳台上狂背单词,狂补基础课。

19787月,沈阳化工学院与抚顺石油学院正式剥离,搬回兴工街原址。至此化工学院恢复了昔日的规范系统教学。学校把运到抚顺8年未开封的实验设备搬回沈阳,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化工小院虽然小,但却非常温馨和安静。图书馆、实验室、阶梯教室……一群才华横溢的大咖老师走上讲台,竭尽全力向同学们“狂灌知识”。宋丕才老师的有机化学课,梁光兴老师的化工原理深受同学们喜爱;教高等数学的李寿山老师经常主动到教室辅导同学们学习,还把自己珍藏的学习书籍资料给大家参考,还有史立新、周敬思等老师的课也非常受欢迎。人称英语活字典的王乃绪老师,还有实验课的王珏老师,分析化学的贺剑章老师等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IMG_257

而让孙江燕受益终生的还是毕业论文做科研实践课的训练。大四时,孙江燕、修玉、周梅村、白春晓四个同学分配在赵鸣玉老师领衔的缩醛法生产酚醛树脂课题组。科研试验课从开题报告、研发实验到论文答辩,孙江燕和课题组的同学接受了一年的严格训练,参与到了真正的科研实践中去。这一段经历对她一生都有重大影响。

为筹备开题报告,孙江燕整天“泡”在图书馆检索美国化学文摘CA,还经常去省图书馆和化工研究院图书馆查资料。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用一个多月时间编制了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评审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真挚、坦诚、热烈地交流的纯粹学术氛围让孙江燕至今怀念。

开题报告通过后,孙江燕小组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研发试验。该项目属于有机树脂合成实验,工艺过程复杂。前后两段实验需一气呵成,每次实验都需68小时,实验完成后还要分析检测、清洗仪器设备。课题组的陈老师每天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烘箱取出玻璃仪器,检查是否清洗干净,即便有一点水痕仪器也要重洗。开始时,同学们不理解,甚至抱怨。但工作以后大家都非常感谢陈老师,是这些严格训练让他们养成了一丝不苟的科研习惯。

IMG_258

那段日子很辛苦,孙江燕每天早晨6点多钟就到实验室准备实验,连早餐都是同学帮她打好带到实验室里。实验做好了,还要拆设备清洗,费时费工,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10小时左右。但孙江燕不怕困难,主动承担清洗仪器、安装维修设备、做实验样品分析等繁杂工作。一丝不苟地做好实验观察和记录,总结实验结果。有一次她完成实验的时间较晚,准备回宿舍时发现,实验楼的大门被锁上了,她只好从女厕所的窗户爬出去,回到宿舍时大门也锁上了,又翻墙回到宿舍。

在那段时间里,赵鸣玉老师每天都到实验室里与同学们一起做实验、讨论实验结果。赵老师理论功底深厚、思维清晰、才华横溢,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大家为调整实验方案畅所欲言,甚至发生激烈争论。课题组老师与同学们亦师亦友,这种科研氛围让孙江燕怀念至今。课题组陶老师负责分析检测,她毫无保留地教会孙江燕如何配标准溶液,如何做气相色谱等仪器分析。

半年多的毕业论文实践让孙江燕接受了严格的科研开发全过程训练。她能创业成功,归功于母校的教育,归功于赵鸣玉、李淑贞、陶老师、陈老师对她的指导和训练。后来赵鸣玉老师的《缩醛法生产酚醛树脂》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作为项目的参与者,这种荣誉激发出她对科研工作的热爱。

大学时代的校园恋情

恢复高考后的首届77级同学经历各不相同,他们在大学里的恋爱故事也是深深刻上了时代印记。

77级囊括了12年的考生,年龄跨度非常大,入学时年龄最小的应届毕业生只有十七八岁,最大的老三届已经三十岁以上了,他们大概占学生总数的15%左右。而人数最多的是20-23岁的7475届高中考生,约占学生总数的85%。每班的老大哥基本都有家庭,已经生儿育女。由于当时推行晚婚晚育政策,许多同学尚未结婚恋爱,学校也明令禁止校园内谈恋爱。大二之前,鲜有同学谈恋爱,即使有也是绝对保密。偷偷摸摸地发展地下恋情。大三的时候,随着同学们年龄增大,学校采取不鼓励、不反对的态度。大四时,学校不但不反对了,还正大光明地为大龄女生当红娘。

王福祥与孙江燕大二时相识在校篮球队。王福祥是校男篮主力,孙江燕是女队的板凳队员。大二时,学校团委举办“五·四”征文活动。热爱文学的孙江燕根据下乡当工作队时的一段经历写了一篇散文《冰凌花》,获得全校唯一的“五·四征文”一等奖,奖品是一本《诗词格律韵格》。在文学艺术氛围极其匮缺的时代,这个小奖项却唤起众多大学生中“文艺青年”的创作激情,因为经常写点诗歌散文,孙江燕也成了学校文艺女青年的代表。

王福祥被她的文学气质所吸引,大二时开始了主动联系和交往。到大三时他们开始正式恋爱了。作为学生干部,害怕谈恋爱受处分,他们每次约会的地点尽量远离校园,例如北陵公园、铁西公园、云峰街的大街小巷等。结果,约会见面地点经常碰到同样秘密谈恋爱同学。狭路相逢后双方尴尬地相视一笑,默默互相保密。无论是在学校附近散步谈心,还是公园里约会,都离不开学习和对未来的憧憬。当时看一场电影浪费的时间都算奢侈,他们生怕学习成绩下降被耻笑,彼此互相鼓励和帮助。结果,高等数学结业考试,王福祥100分,孙江燕97分。

临近毕业了,恋爱中的情侣同学都面临着考验。但值得骄傲的是,几乎没有一对恋人因为不能分配在一起或不能去理想的城市而分手。只要能分在一起去哪都行。一起去朝阳、一起回阜新、一起回辽阳、一起去兰州……这份纯洁而真挚的校园恋情值得提倡和发扬。77级这一代人既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现代开放的实践。这是最能演绎浪漫的爱情,相濡以沫的人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奇的一代人。

执子之手,共同创业

IMG_259

王福祥夫妇为了赡养父母回到家乡辽阳。他们放弃了进机关和大学任教的机会,主动申请到专业对口的大集体企业辽阳前进化工厂工作。他们想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尽快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当时的厂长也是化大65届校友,非常欢迎他们,并尽可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孙江燕分配到实验室,王福祥分配到生产车间。工厂把临街20多平米的门卫房封堵上,变成他俩的婚房。

工作不足半年,王福祥就晋升为联合车间支部书记兼车间主任,一年后晋升为厂长助理、副厂长。二年后被选调到市委组织部,先后历任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科长,市冶金化学工业局副局长。

孙江燕从事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毕业后接手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半导体封装用环氧塑封料中的高纯环氧树脂的研发。这个课题是工厂与中科院化学所孙忠贤老师共同承担的“国家85攻关”配套项目。当时已经研究了半年多,始终解决不了高环氧值、高软化点、微量有机氯和水洗分层难题。孙江燕初生牛犊不怕虎,大胆利用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的热、熵、焓和有机反应原理,成功地从理论推导出合成反应工艺条件,提出引入季铵盐作为开环引发剂的实验方案。技术科长和老工程师都不相信,一个初出茅庐的毛丫头能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试生产时,王福祥帮助设计中试装置、组织生产。这是校友伉俪第一次成功合作实践,这个项目技术水平接近世界领先的日本住友化学产品水平,后成功地应用在华威半导体、桂林无线电厂上线应用。

第二个项目是利用辽化的乙二醇残渣合成铸钢绝热板用酚醛树脂。这个课题是孙江燕自己选择的科研项目。她依靠学校培养的深厚科研基本功,确定了科学的合成工艺路线,小试取得顺利成功。中试开始时,她被调到其他项目上,结果出现了事故,危难时刻孙江燕利用学校所学,重新准确计算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和换热面积,经过反复验证,敲定中试方案,终于一次试车成功。该项目获得辽宁省化工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及辽宁省首届优秀新产品金鹰奖三等奖。每当回首这些成就时,孙江燕都非常感恩母校对她的教育,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典型成功案例。没有学校训练出的基本功,不可能有这样的科研成果。

随后,孙江燕被调到了冶金化学设计研究所当副所长,1988年调到辽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参与该局筹建工作。

1994年初王福祥辞官下海到新加坡创业,95年孙江燕也带着孩子随丈夫赴新加坡生活和工作。在新加坡举目无亲,没有资金和人脉,完全是从零开始。三口人租一间房子,没有空调。为了生活,孙江燕做了一个月的清洁工。后来,他们慢慢适应了新加坡的生活,孙江燕找到了一份研发工程师的工作。虽然英语不灵光,文化有隔阂,但科学无国界。敏捷的科研思路、超强的动手能力,使她很快就在公司站稳脚跟,一年之后晋升为研发部部长。此时孙江燕的薪水足可以养家糊口了,而王福祥创办的新加坡新阳工业贸易公司也逐渐有了起色,一家人在新加坡过上了小康生活。

孙江燕所在的是一家为半导体产业提供电镀设备和售卖配套化学品的公司。她负责新产品开发和客户现场技术服务。在工作中她看到了国际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进步,深深为祖国半导体产业担忧。出国时中国几乎没有集成电路,仅有几条4英寸和6英寸的生产线,仅能生产低档次的分立器件。有些生产操作甚至在放大镜下进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半导体厂都是自动化生产,一个人看一条生产线,上料下料都是机械手。此时孙江燕夫妇看到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危机,也看到了新的商机:中国半导体设备,耗材和工艺化学品100%进口,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很多倍。因此他们决定回国创业,这些想法也得到了孙江燕所在公司老板的支持和鼓励。可是,他们出国时间不长,资金积累和经验都不足,也没有能力和资源从同行业挖人才。于是他们决定以低成本起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边学边干、自主创新、从零开始。

1999426日,受王福祥和其他股东的委托,孙江燕带着使命,怀揣21万美金,拎着两个行李箱先期回国创业了。她先在江桥化工厂里租了500平米的厂房,199971日,上海新阳电子化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了节约成本,他们能做的都自己做,十八般武艺悉数登场。实验室和生产装置设计是以孙江燕为主完成,安装和试车则由王福祥负责。他们夫妇很务实,放下架子、租房子、不买车、不开工资,边开发产品边做市场。他们选择封测产业急需的去毛刺溶液作为突破口,先解决生存问题。孙江燕白天跑客户,处理公司业务,晚间进实验室做实验。经过半年努力,在2000年初,他们拿到第一笔市场订单,自此打破了多年半导体材料产业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IMG_260

而此时,恰逢国家颁布鼓励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件,中国半导体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江燕研发的第一款产品“去毛刺溶液712”迅速进入市场。它用于半导体分立器件产品引线脚表面处理工艺过程,是一次工艺革命,解决了行业中的技术难题。20多年过去了,孙江燕研发的去毛刺溶液系列产品仍然是市场主流和标杆性产品。

2001年,公司研发经营上了轨道。王福祥和孙江燕在江桥镇盖了3000多平米的厂房。2004年又在松江购买了80亩地,终于有了自己的研发生产基地,解决了生存问题。2001年,王福祥把新加坡的生意转交给合作伙伴,回国主持大局,与孙江燕共同经营管理公司。王福祥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孙江燕担任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在他们夫妇的带领下,上海新阳披荆斩棘、不断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打破了国际上对中国的多年垄断。他们每研发成功一个产品就取代一个国外进口,公司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年,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

IMG_261

而今,上海新阳已经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关键超纯工艺材料的龙头企业,荣获

多项荣誉。孙江燕校友本人也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妇联“巾帼创业标兵”,曾先后担任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电子学会副理事长,SEMI中国材料与设备委员会联合主席,封测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拥有6项职务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创办上海新阳过程中,王福祥夫妇携手并肩,共同创业。他们相互鼓励、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相濡以沫、同心同德。树立了同学为伍,伉俪创业的典范。

2017年底,孙江燕领导公司研发团队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65-45nm芯片铜互连超高纯硫酸铜电镀液和添加剂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验收结题,之后毅然辞去上海新阳所有职务,把创业的接力棒交给年轻的职业管理团队。她60岁扬帆再起航,二次创业,创办了上海燕归来健康科技集团,全力打造以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科技创新为主的大健康产业链。致力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为中国的养老产业贡献力量。

谈起创业经历,他们非常感恩母校的培养。感恩多位化大校友的参与、奉献和支持。在上海新阳和燕归来健康科技集团创业过程中,先后有几十位校友在这里工作过,特别是7728班的贺岩峰、赵曙光同学,至今还在就职于上海新阳和上海燕归来。王福祥夫妇非常感谢校友们的帮助,十分珍惜这份情谊。

王福祥孙江燕这对化大校友伉俪为祖国的半导体产业和养老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执子之手,共同创业,实现了梦想,创造了辉煌。他们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树立了忠诚、信任、责任、担当的好榜样。同时也用事实证明了化大的教育是成功而有特色的,化大校友大有可为。

寄语母校

殷切期望母校能与其他高校差异化发展,以培养实用型的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为主。培养兢兢业业、百折不挠的科研工作者,培养踏踏实实的工程师精英。愿化大发展越来越好!

 

版权所有: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地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1号街